成长的痕迹
http://www.sina.com.cn
2001年03月06日16:57 哈尔滨日报
三位母亲在亲热地聊天,三个男孩儿一个在搭积木,另一个在发表“批评”,第三个看着发生在另外两个之间的事……
搭积木的孩子好不容易搭起了一幢小房子,他还没来及自我欣赏一番,“批评者”已经在发表着“批评”了:“什么呀!”——话到手到,积木倒了一片……第三个孩子默默地看着……搭积木的孩子愣了片刻,又开始搭起来。他对自己搭的小房子也不十分满意。他愣的时候在回想,刚才哪几块积木搭在了不适当的地方,影响了小房子的美观。这一回他要搭得使自己满意些,要搭一座真正算得上美观的小房子……他没生气。因为他的母亲已预先叮嘱过他,到家里来的两个孩子中,有一个非常调皮,但毕竟是小客人,他对客人应该学会忍让。
批评者并没有什么高明的“建设性”的看法,其实也没有什么具体审美意见。他每次挥手一推时,说出的是同样的三个字——“什么呀!”在他挥手一推之间,他的心里获得了一种满足,比自己用积木搭起什么更能使他兴奋。小主人的忍让,使他更加放肆。他意识到了自己是小客人这一身份的优越,他在利用他的优越……
默默看着的孩子还在默默地想——他为什么不生气呢?而他又为什么一再捣蛋呢?已经四次了呀……搭积木的孩子停停搭搭,搭得更认真,更费心思了——他搭的已经不是小房子,而是一座宫殿了……“什么呀!”他还没来得及将最后的几块积木搭完,又被哗啦啦地推倒了……
这一次引起了三位母亲的关注。一位母亲说:“小弟弟一定搭得比你好,让小弟弟玩吧!”于是那搭积木的孩子懂事地闪开了。“我搭得比他好我也不稀罕搭!”捣蛋的孩子走向母亲,心安理得地偎在母亲的怀里。母亲抚摸着他的头问:“宝贝,你今天是不是因为什么事儿不高兴了?”第三个孩子却问自己的母亲:“妈妈,这个小哥哥为什么总是破坏那个小哥哥搭的东西呀?”
在我们成人的社会中,到处都可以发现三种不同类型的男人——他们身上,有着那三个孩子的心理特点。我不敢断言第一个孩子长大了一定有了不起的出息,我也不敢说第三个孩子长大了一定是个凡事愿意进行思考的男人。但是我敢说,第二个孩子在推倒别的孩子好不容易才用积木搭起的小房子时所获得的那份快感,如果长大了每每还是他心理上特别需要追求的快感,那么他几乎肯定是一个品质有劣点的男人。据我想来,这样的男人之所以这样,是与不同的家教有密切关系的,也是与某类母亲的责任有密切关系的。
我甚至进一步想,人性一切方面的优劣,都是或多或少能从是孩子的时候寻找到痕迹的。而且,在最最寻常的生活现象中,便渐渐地开始形成了……(梁晓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