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电显示:
我是一个二十岁的女孩,十岁的时候,父母离婚,我判给了我妈。妈妈辛辛苦苦把我带大,好容易盼到我参加工作。可是我的单位在外地,不能天天陪伴她。所以,我曾经很热切地鼓动她找个伴,替我照顾她。去年,妈妈终于结婚了,新爸爸对她很好。可是妈妈说她年纪大了,还是希望我能在她身边,所以想了很多办法把我调了回来,跟他们生活在一起……应该说我对新家庭的生活是有思想准备的,我知道跟继父相处不会很容易,所以一开始我就处处检查自己,尽量做好。继父对我多数时候好像也不错,可是不知为什么我总觉得他其实心里挺讨厌我,而且,我感觉得到,有时候他对我很嫌弃,就好像在我身上看到了我爸爸的影子……我不想跟他吵,但现在终于还是闹翻了。我们大吵一架,然后我从家里搬了出来,住到了同学家……我很难过,我知道我妈现在一定很伤心……其实,我真的不想把事情弄成现在这个样子……我该怎么办?我怎么才能让他们都高兴又不勉强我自己?我该不该回去?回去以后又怎么跟继父相处下去呢?
回复留言:
不知姓名的女孩,你好。我们先不急着回答“回去还是留下”的问题,因为这个问题的答案在你心里,只不过它需要更多的支持。现在,跟我来寻找这股支持力量吧,从你十岁那年开始———
提到十年以前的事,我知道你的心里一定会飘过一缕阴云。就算你说“都忘了”,但离婚对于一个孩子造成的伤害却不是“忘”可以解决得了的,要解决它,只有面对它。请试着以一个大姐姐的身份去关怀一下十年前的你,关怀一下一个突然失去完整家庭、失去爸爸妈妈完整的爱的小女孩。在她对“家”的记忆还不完整、不成熟的时候,家庭中最重要的成员、女儿最容易崇拜的对象———爸爸,突然从她的生活中消失了,他的形象开始逐渐变得神秘、完美化,但同时也让幼小的心灵怨恨、惧怕。这样复杂的情绪小女孩是无法表达的,所以只有压抑着,年复一年,直到面对新爸爸。
新爸爸出现了,但你和他没有血缘关系、缺乏感情沟通,更重要的是,按照心理学的说法,子女与父亲相处有三个人生阶段:理想阶段、反抗和矛盾阶段、和谐阶段。10岁的你在第一个阶段与亲生父亲分离,却在第二个年龄阶段开始与继父相处。第一阶段的缺失使你的潜意识对新的父女关系充满期望和理想化,但意识却走向反面,陷入悲观。父母的分离使你内心缺乏安全感,变成一个“爱的试探者”,常常会想“他要是真的对我好,就应该……”或者“他应该知道我想什么”,并且用过激行为来试探爱,试探你渴望得到却又不敢相信的亲情,以为“爱我就可以忍受我”,就像很小的孩子,表现出过分强烈的爱的需求倾向来。偏偏这世上任何一份感情都经不起这样的试探,因为我们是人,不是神,即使心心相印,也不可能全部合一。
给你和继父的相处带来麻烦的,还有你或许并未意识到的“继子女自卑心理”。面对继父母的孩子,常常不能正确评价自我,总是给自己很多消极暗示或者变相自责,并且喜欢采用被动攻击(比如抱怨、不满)的方式来表达自己对继亲关系的成见,而这种成见最终指向你自己———多余、可恶、招人恨……这些标签,其实都是你自己贴的。同时,懂事的你以为压抑这些想法是自己的责任,而且以为只有这样才能解决问题,所以你就封闭自己,让自己承受双重压力:对自己委屈、对母亲歉疚。殊不知,压抑这些本来可以通过沟通而解决的情绪,其实等于往你和继父的关系上堆柴,等到“忍无可忍”的那一天,任何一点小火星就会把它点燃、引爆。相信这是你与继父都不愿看到的,因为可以感觉到,你们双方其实都有着关爱对方的良好心愿。
和你的困惑一样,重组家庭的主要问题往往都在于:继父母与子女双方都处于一种渴望爱与想要感觉到爱的境地,可是他们又都发现自己既不能给他人以爱,也得不到爱,甚至也不想接受他人的爱。觉得矛盾吧?其实也不奇怪,因为大家都太急于证明自己,反而易生挫败情绪,造成病态相处的结局。那么,怎样才能父女情深而不是两败俱伤呢?听我说———
1、降低期望值:家庭生活本来就会有磕磕碰碰,即使亲生父女相处也不例外,尤其是在20岁的年纪,价值观、自我意识、性的敏感都会使你对父母产生莫名其妙的抵触,更别说是你不了解、也不了解你的继父了。所以,别对这个阶段的父女相处状态寄太高期望,不要指望相处几天就会去爱一个人或者被爱,要给彼此一段时间。相处中建立了父女感情当然好,如果暂时还不行,就别勉强自己,不妨先试着从朋友做起,让大家都轻松些。
2、妥善处理情绪要知道,“生气的后果远比生气的原因严重,擦伤引起的争吵几乎总以刺伤告终。”同时,也要加强自己验证情绪真实面的能力,对别人的情绪不要太敏感,不要自己心里先设好了“套”来等着对方钻。
3、改变内心成见,摆脱自卑心理。听说过“疑邻窃斧”的故事吗?有的时候,你心里的想法会让你看不清事实真相,把假设和可能当真。就像你觉得继父会因为对父亲有排斥心理而对你也产生排斥,其实那只是你的猜测,导致你的悲观结论的原因还是你的自卑心理,因为“如果你唯一的工具是把锤子,你往往会把一切都看成钉子。”所以,放下你心里的“锤子”,信自己吧!相信自己给家庭欢乐的能力,别太在意继父可能会有的小心眼”(即使有也很正常啊)。
除了以上三点,还有很多小的“伎俩”可以帮助你。比如,多与母亲谈谈,侧面了解继父;准备一块留言板,作为一家三口表达情感的“翻译官”;在经济上可以适当独立,有助于摆脱你与继父相互间没有必要的猜忌,等等。
说了那么多,归结到一点:如果你愿意爱和被爱,愿意你现在的家幸福,那就回家去,重新定位你和继父之间的关系,给彼此多一点时间,给爱多一点时间,慢慢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