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春天,阳光明媚。我陪几位西北来的客人去虎跑游玩。进了山门,我们沿着林荫蔽日的小路走着,忽然,听到悠扬悦耳的古乐声传来,疑是天籁。我们寻声而去,原来赶得巧,一支民乐队正在演奏。编钟、笙、萧、笛、筝、琵琶齐奏,美妙旋律扣人心弦,吸引了很多游人驻足聆听。
这支小民乐队只有一位男性演奏员,他很年轻,戴着眼镜,身着古汉装,容貌俊美,神情凝重,眉宇间透露出文静、儒雅。他端坐中间,正在全神贯注地演奏古筝,很引人注目。这是我第一次近距离地欣赏古筝演奏。看到那架古色古香的筝,我眼睛一亮,司马相如的“绿绮”、蔡邕的“焦尾”就是这般模样吧?我在铿锵的古筝声里想象伯牙的高山流水觅知音,想象高渐离的击筑刺秦皇……足足如醉如痴了二十分钟。
前些日子,我作为观众之一,参与了浙江电视台谈话专题节目《母爱》的拍摄。《谈话》节目编导请来了两位嘉宾,一位是女作家林华,一位是杨子女士。
听了杨子女士讲述她的母爱故事,我才知道,那天在虎跑弹古筝的男孩,是她的儿子舒宁。舒宁生于1977年,八岁的时候,他因眼科手术失败,不幸双目失明成了盲童。一直到十五岁,在《钱江晚报》社发起的救助盲童爱心行动援助下。经浙医二院眼科专家免费实施手术,右眼才得以重见光明。
舒宁双目失明前,杨子已经离异。一个企业三班制工人,没有亲戚帮衬,拉扯着盲孩子含辛茹苦地工作、治病、学习。杨子经受了经济困窘、体力透支、精神压抑等种种打击,终于将一个没有上过正规小学、初中、高中,八岁至十五岁时什么都看不见的孩子,培养成一个艺术人才。2000年,舒宁以专业考分全省第二(第一名94分,舒宁93分)、语文、政治、历史、地理总分超过录取分数线67分的优异成绩被浙江大学成教学院艺术系录取,被杭州市残联授予“自强标兵”光荣称号。
在这以前,他已多次获得市残联、市盲人协会授予的荣誉。1994年他的古筝表演荣获浙江省“路通杯”残疾人文艺汇演表演一等奖。1997年,他荣获“汇洋杯”第四届全国残疾人文艺表演三等奖。
1997年,他带着大陆残疾人的情谊去台湾表演古筝,演出非常成功。在台湾的日子,他天天被鲜花和掌声包围。
舒宁第一次得省级表演奖,他把得到的300元钱奖金全部捐给省盲校的小乐队……
在场听众无不动容。我的眼泪夺眶而出,太感动了,太不可思议了。是真的吗?
后来我特意拜访了杨子女士,一来二往,了解又深了一层。舒宁成长的实际情况比杨子在演播厅的简单介绍更具体更生动更感人,我折服了。这是一对普通而又非凡的母子!她俩身上闪烁着刚毅、坚韧、顽强、高洁……我想用个恰当的词来形容,可是,搜肠括肚找出的这些词我觉得都不够味。
杨子告诉我,为了录制《母爱》谈话节目,林华专程从上海赶来。因堵车,她晚饭没来得及吃,下了车就进了演播厅。录制完毕已近深夜,摄制组请她吃宵夜,并让杨子母子作陪。餐桌上,林华说她非常感动,她认为杨子母子艰难曲折的经历,想象力再丰富的小说家也编不出来。她细心地观察舒宁的举止,感慨万千地说,真没想到,这样穷困的家庭培养出的孩子竟有几分高贵的气质。
孩子失明以后,杨子心都要碎了。她哭过,等孩子睡了以后,在被窝里哭。在孩子面前她还是一如既往,给孩子讲故事,讲报纸上的新鲜事。宽慰孩子,鼓励孩子。
有那么几天,杨子心绪烦乱,陷入绝望不能自拔。她想解脱,想和舒宁一起离开这个世界。可是,死在家里杨子担心左右邻居害怕,干脆死在大海的怀抱里吧。然而,她掏空所有口袋,凑不出够买两张去普陀的车票、船票钱。
细微的异常,被敏感的舒宁听出来,或者说感觉出来了,好多年以后,他告诉妈妈,你在被窝里哭我都知道,失明的孩子心思特别细密。舒宁说,妈妈,不要难过,我的眼睛就是治不好,我也可以残而不废的。美国有个海伦,她不但是盲人还是聋人,照样当老师呢。
单位的领导知道了杨子的困难,照顾她改上长日班。有了上长日班的条件,杨子报考了职工中专。因为她意识到,凭她六八届初中生的水平,教育孩子是远远不够的。也许有这样一个特殊的动力,进中专时文化程度最低的杨子,毕业时,学习成绩在学校名列前茅,成为班里四个被免考直升电大大专班的学生之一。
怎样使舒宁残而不废呢?杨子决定先让孩子学会生活自理的本领。杨子教舒宁做饭。幸亏那时烧的是煤饼炉,手把手地教呀学呀,舒宁慢慢地学会做饭了。这样,孤零零地困在家里的舒宁,除了听广播听音乐消磨时间外还会干点家务活了。每天,时间一到,他就按固定程序淘米、捅开煤饼炉子,摸摸索索将饭做好,等妈妈下班回来一起吃饭。有一回,舒宁听理查德·克莱德曼的钢琴独奏曲听迷了,忘了炉子上的饭,饭烧焦了。杨子一进家门,舒宁就说,妈妈,我犯错误了。向妈妈说明饭烧焦的原因。杨子说,做任何事必须要有责任心,要专心致志,要做就要做好。不要像小猫钓鱼,三心二意的。你已经知道错了,这样吧,妈妈扣你这个月的两元零花钱。你有没有意见?
这样做是不是太狠心了点?事实证明这样做是对的。舒宁记住了这个教训,从
此以后再没烧焦饭,他做的饭比妈妈做的还好吃呢。
在舒宁双目失明的八年里,杨子没有添过一件新衣服,上班下班身上总是一套工作服。吃也节省到最低点,萝卜干是好菜,称得上营养品的,只有用粮票换来的鸡蛋。杨子心疼孩子,煎一个荷包蛋让给舒宁吃。小舒宁用筷子拨拨,探出只有一个荷包蛋,他非要妈妈挟去半只才肯吃。有一次,离发工资还有一个星期,没钱了。杨子一向自尊,穷而不酸,从不开口向别人借钱。尤其是现在这种情况,她怕人家为难,担心她这样的人还不起钱。杨子找来找去,在储蓄罐里倒出九分钱,便买了四块霉豆腐,每块切成四小块,挟出四分之一小块和舒宁一起用筷子头蘸蘸下一顿饭。母子俩相依为命、互相支撑着熬过最困难的一天又一天。
1989年,经浙江省残疾人联合会介绍,舒宁进了办在富阳县的省盲童学校。舒宁有上学的地方了,母子俩高兴极了。
舒宁在盲校学会了盲文,学会拉手风琴。参加了省盲校的小乐队。他还参加过全国残联组织的夏令营。
孩子毕竟是孩子,眼科手术成功重返光明世界后,舒宁高兴有点忘乎所以。他以为自己看得见,比其他盲孩子见多识广,骄傲的情绪暴露出来了。看到这个苗头,杨子及时给舒宁敲警钟:舒宁啊,跟你一样大的孩子快上高中了,你还没有文化,你想一想你将来能干什么?你今后怎么办?
舒宁的心渐渐平和下来,他冷静了。是啊,今后怎么办?刚刚复明的右眼视力还很弱。就是坐在教室的第一排,黑板上的字还是看不清。杨子不甘心十五岁的舒宁从小学一年级读起,决定自己教舒宁文化知识。
要在这个竞争越来越激烈的社会生存下去,光有文化还不够,还要拥有一技之长。杨子根据舒宁爱好音乐并有一定基础的特点,与舒宁商定,拜师学古筝。
为了孩子能学好古筝,每次学习,杨子陪同前往,老师讲,她在一边记录。回到家,她仔细琢磨,再辅导孩子进一步理解老师的教导。有了奋斗目标,舒宁练弹古筝很刻苦。手指弹出水泡贴上胶布,再弹破水泡,再贴上胶布,每天练琴至少六个小时。功夫不负有心人,舒宁终于成了老师最得意的弟子。在老师的极力推荐下,舒宁被虎跑的编钟乐队破格录取为演员。这个破格是指他连小学毕业的文凭也拿不出来。
舒宁成了自食其力的劳动者了。
有一个与舒宁同年的孩子。他爸爸是事业成功人士,无暇顾家。妈妈也很出色,很能干,下海跑到深圳办公司当经理,十年前年收入已突破十万元人民币。可是,孩子被扔在家里,得不到母爱,缺少管教。孩子有的是钱,穿名牌,吃高档,不肯好好读书,天天泡游戏机房,交结了一批烂朋友。等那位挣大钱的妈妈明白孩子才是她最宝贵的财富时,她的宝贝儿子已因参与盗窃团伙盗卖汽车被判了刑。妈妈痛心疾首、后悔莫及、痛哭流涕!
坏孩子不是天生的。从娘胎里出来的时候,每个小宝宝都是一张任人涂抹的白纸。好孩子是教育出来的。
《母爱》的谈话节目录制接近尾声的时候,主持人拿话筒,邀请在场观众说一说最想对母亲说的话。谁都对妈妈有话说。几位与舒宁年纪相仿的姑娘、小伙子争着要话筒,他们说的都是当初如何嫌妈妈唠叨,考大学时想考得远远的啦,现在如何如何想念妈妈啦。有个大男孩抢到话筒大喊一声,妈妈,我爱你!逗得大家笑起来。看得出,这些都是泡在蜜罐里长大的在校学生。
我目不转睛地盯着舒宁。我看他迟疑了一会儿,才轻轻地说,我要努力工作,奋发图强,争取让妈妈住上带阳台的房子。
哗!全场爆发出热烈掌声!我们每个人都由衷地、使劲地为舒宁鼓掌!为舒宁叫好!
后来杨子对我说,我真没想到孩子会这样说。我们家住在一楼,面积不大,光线不好又潮湿,我说过,要是住上有阳台的房子就好了。没想到孩子听到了,记在心里。听舒宁这样说,我很欣慰,住不住得上是另外一回事,重要的是孩子有这份心。
母爱像深深的大海,她既能托起孩子扬帆远航,驰向成功的彼岸,也能将孩子溺死其中。投入母爱应该得到回报。得到回报的母爱是成功的母爱,是伟大的母爱。(曾琦琦)
    点击此处发送手机短信将此条新闻推荐给朋友
    手机短信传送天气预报、演出信息、彩票号码
|